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历史的坏脾气,以及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记得当年民主***人黑小布什的笑话,说理想的总统是里根的声望,卡特的道德,尼克松的老谋深算;然后骂小布什是卡特的声望,里根的智力和尼克松的道德。这个笑话多少可以看出对于尼克松的评价,能力强,品德差。
尼克松这人性格专断,喜欢宫廷权谋,搞***争,政治品格是很低下的。但是,在冷战时代,美国也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做领袖对付苏联。尼克松的大局观至今是战后的总统里最出色的一个,里根都未必能比得上。在50年代与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里他就敏锐意识到,要和苏联比较物质生活水平的细节,里根后来也是这么做。
关于尼克松的性格,有个生活细节,他在家也经常穿正装打领带,处于一种类似于工作的状态中。可见他的性格是很严肃的风格。尼克松出身寒微,可以说是靠自己的学*能力考上学校,战前就成了律师,二战时当过海军军官,战后退伍就立刻参选公职从政。可以说是个很草根的政客,但他性格坚韧,即使遭遇重挫也不会轻言放弃。这种性格正面是坚强,反面就是专横。从他日后的成败来看,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
1960大选惜败肯尼迪是对尼克松的巨大打击,此后下野的尼克松竞选加州州长意图东山再起也失败了,但最后他等到了机会,民主***政府在越战的失败处理败光了肯尼迪遇刺留下的政治遗产,被认为政治生涯早已结束的他,却在8年后逆袭成功。68年大选之前,很多人认为无法获胜,本来有意参选的里根都退选,尼克松站出来似乎有点背水一战的味道,但却因为各种意外因素,比如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和芝加哥民主***大会镇压民众示威而导致尼克松胜算大增。
尼克松上台后的外交政策是务实的,因为他所处的状况下,美国正面临越战泥潭带来的巨大政经资源损耗,同时也经历着经济转型期和冷战竞争带来的沉重社会压力,可以搞几次阿波罗计划的资源和资金砸在了越南丛林但收效有限,越战从一开始的全民支持到全民反对最终变成社会危机,两个敌国都有核武器,短期内看来不能消灭任何一个,经济转型期间各种指标都逐渐被苏联赶上……尼克松在这样的状况下成功为困境中的美国止损——及时抽身越南,访问北京拉华制苏,成为第一位任内访问莫斯科的美国总统,通过从越南抽身、对苏联缓和还有战略武器谈判,枭雄本色的尼克松通过一系列厉害的操作为冷战高潮期间的美国不堪重负的经济和政治成功止损,他的大局观至今是很多美国政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但这种性格也导致了他的失败,水门事件发生后用职权阻止调查导致他无法完成总统任期,如果尼克松没有水门事件,他会发挥多大作用?他会不会以和北京正式建交作为交易筹码,让中国提前至少五年出兵打北越来保住南越?他会不会更好地应对石油危机?一切已经无法如果,但要是没有水门,可能整个印支半岛的冷战格局都要有大变化是很有可能的。
水门事件彻底毁掉了尼克松的政治声誉,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自己宣布辞职的总统,胜选连任却无法完成任期就此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作为一个老海军,估计他也不会有属于自己名字的航空母舰下水。但尼克松的很多外交遗产,比如台湾问题,以色列问题,至今在影响这些地区的政治格局。
眼下的美国,相比起奥巴马,反而更需要一个尼克松那种腹黑且有决断力的领袖来把握大局,但两***目前都没有这种人才。可以说尼克松是典型的乱世枭雄性格,也只有那个时代适合他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位注定在乱世才能发挥才能的枭雄政治家,他是合格的。但他的性格在他所处的政体下也是一个异数,所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退休后的尼克松,依旧坚持发挥余热,撰写了《1999不战而胜》和《领袖们》等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也是出色的政治读物,可以看出他对于国际政治的深刻理解。克林顿上任后还曾召见过晚年的他,与他会谈分享经验。94年81岁的尼克松离开了世界,作为冷战时代重要象征人物之一他在去世前已经看到了冷战的结束。在尼克松去世后,克林顿和当时几位在世的前总统全都出席了葬礼,对于这位污名在背的前总统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读史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看人物看故事看细节,第二境看帝王看执政看谋略,第三境寻规律找突破寻不到规律找不到突破,读也是妄读!
自人类存在以来我的就一直生活在规律之中,生老病死的规律,七情六欲的人性善恶规律。生产关系的规律,经济盛衰规律,历史兴衰之规律,总之一切都在规律之中。
规律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总开关,兴衰都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控,离开了规律就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实际谈人生,谈理想跟做梦没什么区别!
有人说读懂历史的人利害,那就要看读史的目的了。什么样的目的造就什么样的人生!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Blood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Kill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
这种人要么是真才实学有见地,日后必然成为大才,要么就是混日子吹牛皮。
现实中喜欢历史和政治的男人一般会走这两个极端。
碰到过好多领导干部,即使是理工科出身,对历史和政治也是非常的喜欢和熟悉。因为读了历史书和政治书之后,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名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敬爱的教员对二十四史那是详细批注。
所以要成大事的,必须要懂得历史和政治,能够摸透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知道如何组织领导,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够预判未来的发展。这种人一般情绪非常稳定,思维非常缜密,性格非常决断,但表面看却是非常柔和。
另一种就是完全把这当做是生活中炫耀的谈资。有个远房的长辈,一辈子穷困潦倒。在街上摆摊做生意,唯独书不离手。问他一些事情,他也能讲出一些见解,但他完全不会用这种见解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生意。比如说他不会做关系,经常被城管查抄,对干部天然抵触,也不了解什么医保社保。只有喝点小酒,看他在酒桌上吹牛的时候,才会感到眼里放光。
其实这种人把历史书完全是当做小说来读,就图一乐子,并没有从中汲取经验和做法。
书都是同样的书,就看你怎么读、怎么运用。
历史的坏脾气和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